是日大暑,為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,《曆書》記載:「鬥指丙,為大暑,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,故名曰大暑。」
《通緯·孝經援神契》:“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爲大暑,六月中。小大者,就極熱之中,分爲大小,初後爲小,望後爲大也。”
東漢劉熙《釋名》:“暑是煮,水氣在下,驕陽在上,燻蒸其中爲溼熱”。
古文之意是指節氣常高溫悶熱,又多有暑雨溼氣,易耗津傷陽,此時養生關鍵在於忌涼,不宜因熱而貪涼飲冷,宜重視脾胃虛弱的護養,飲食應以溫養陽氣以補中虛。
此外,大暑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間,中醫角度是「冬病夏治」最好時機,會針對每逢冬天發作的慢性疾病,如哮喘、風濕痹、慢性氣管炎等屬陽虛證對症下藥的最佳治療時機。效果亦會最為理想。
哪些疾病適合冬病夏治?
❨以下病理資料來自: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提供❩
1:呼吸系統疾病
易感冒者、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炎、哮喘、慢性咳嗽、慢性支氣管炎、慢阻肺等。
2:消化系統疾病
虛寒性胃痛、慢性胃腸炎、腹瀉、消化不良、厭食等。
3:骨關節疾病
頸椎病、肩周炎、腰痛、腰椎病、風濕病、類風濕關節炎、退行性骨關節病變等。
4:婦產科疾病
月經不調、痛經、產後頭痛、坐月傷風等屬寒證者。
5:小兒疾病
體虛易感冒、哮喘、支氣管炎、消化不良、厭食、遺尿、生長髮育遲緩等。
6:都市常見亞健康類人士
免疫功能低下,陽虛、氣虛體質均屬亞健康狀態。
中醫文化上,冬病夏治的其中一種傳統外治療法是三伏貼,那是在三伏天期間,即夏至、頭伏、中伏、末伏這幾個庚日,中醫師會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狀況,在特定的穴位敷貼辛熱溫陽之藥物,以扶助人體陽氣,散寒通絡等目的,以防治好發於冬季的多種慢性疾病。
【大暑節氣的養生飲食之理】
據古書《素問·痹論篇》曰:“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”,此意即飲食要有節制之理。
著名醫家陶弘景在《養性延命錄》中指出:“不渴強飲則胃脹,不飢強食則脾勞”。
另一古籍《千金要方·養性序》則記載:“不欲極飢而食,食不可過飽,不欲極渴而飲,飲不可過多。飽食過多,則結積聚,渴飲過多,則成痰澼。”
夏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季節,易見脾胃受困,食慾不振及消化不良,飲食應以適量為宜。
上述古文意思是指人在大飢大渴時最容易失去自控力暴飲暴食,過飢,則攝食不足,而致氣血不足,引發倦怠和正氣虛弱,抵抗力降低會繼發其他病症。過飽,則會超過脾胃的運化功能,導致體内阻滯,出現脘腹脹滿、噯腐泛酸,嚴重者有厭食,吐瀉等食傷脾胃之病徵。
炎夏日子在沒有食慾的情況下宜以清淡滋陰及流質的食物為主。
【炎夏宜以“粥”養生?】
古人稱“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乃粥也”,名醫李時珍有推崇藥粥養生的古文記載:“每日服粥一碗,空腹虛,谷氣便作,所補不細,又極柔膩,與腸胃相得,最爲飲食之妙也。”
由於夏令氣候炎熱,易傷津耗氣,因此夏季的飲食調養以暑天的氣候爲基礎,宜選用藥粥滋補強身。
《醫藥六書》則記載:“粳米粥爲資生化育坤丹,糯米粥爲溫養胃氣妙品”。
粥食文化之所以被推崇是因為對老年人、兒童、脾胃功能虛弱者都是非常適宜亦容易烹調。
【預防情緒“中暑”】
炎夏的高溫令身體感到煩燥不安,疲倦乏力是經常聽到的情況。
據古籍《靈樞·百病始生》曰:“喜怒不節則傷藏”
中醫養生主張一個“平”字,然而一切的生命活動都是以“心”爲主宰,道醫認為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,情緒受刺激或長期憂鬱會間接傷及不同臟腑,繼而產生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。故有「憂能傷身」的說法。
夏季主火,火在五行對應心臟,激動傷心易令血壓不穩,心律不正則容易引發急性心藏衰竭,而憂慮過度則令心神受損,欠缺正視問題會影響其他臟腑運行引發慢性疾病。
而“喜”爲心之志, 歡樂的情緒並非指亢奮狂喜,而是放開執念保持開朗心態,習慣主動與人傾心事有助舒緩焦躁症,心情舒暢氣血才會運行暢順減少瘀滯。
故此,為何炎夏季養生重點要突出“心靜”二字,正是這個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