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七日不止是民間的七夕節及乞巧節,亦為道教的「魁星誕」及「道德臘」重要傳統節日。
先説乞巧節,相關記載最早見於東晉葛洪的《西京雜記》:“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。”
故此每逢農曆七月六日夜或七月七日夜婦女會向織女星乞求“智巧”,故稱為“乞巧”,又稱七巧節。
習俗源於古時的婦女三步不出閨門,「女紅」是當時女子必學的技藝,女孩拜祭織女的原意是希望求得心靈手巧,來日嫁得如意郎君。
但時移世易,現今女子已踏出社會工作,不再專職於針線手藝。節日的意義逐漸消失,認識七夕傳統文化的人便愈來愈少。
七月初七另一重要節日是道德臘及魁星誕。
道德臘的「臘」即祭祀。道教中有「五臘」之説,具體為:
正月初一為天臘,
五月初五為地臘,
七月初七為道德臘,
十月初一為民歲臘,
十二月初八日為王侯臘。
按照道經説法,五臘日皆是齋戒祭祀祖先,誦經懺悔,拔度亡者的良日。
據明代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》朝修吉辰章記載,七月初七道德臘這一天,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方五帝聚會於西方七炁素天。
道教傳統文化裡,五帝聚會之日,酆都北陰天帝會考校鬼魂,查生人祖。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,故宜當醮謝。
但須注意一切有關請神祭祀儀式均須由宗教法師進行方為有效,家居祖先亦要有正確恭請才適合供奉。
而七夕的最早來源是與星宿崇拜有關,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,又稱魁首。古代科舉制度裡,中狀元名叫“大魁天下士”,古代讀書人會把七夕稱作「魁星節」。
在道教文化中,東方木宿為魁鬥星君。
「魁星」,原為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「奎星」的俗稱,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,包括天樞、天璇、天璣、天權,此四星合稱「魁星」,亦稱「斗魁」。道教尊其為文昌帝君的侍神,主宰文運。
魁星信仰盛於宋代,從此經久不衰,成為封建社讀書人於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。
據古籍《玉函山房輯佚書》所輯《考經授神契》雲:“奎主文章。”指的也是這位星神。
東漢宋均對此注曰:“奎星屈曲相鉤,似文字之畫。”
在東漢時,已有“奎主文章 的信仰,並常以“奎”稱文章、文運,如稱祕書監為“奎府”,稱皇帝寫的字為“奎書”、“奎章”。
參考文獻
1:中國道教協會、蘇州道教協會編:《道教大辭典》(北京:華夏出版社,1994年)。
2:北宋‧王契真編:《上清靈寶大法》,《道藏》本。